66kV电缆T形接头线路主绝缘故障的探测案例(三十
时间: 2022-09-22 00:00
浏览次数:
电缆工区试验班赶到现场后,首先在经纬变侧对经北线C相进行绝缘测试。发现 C 相的绝缘只有16Ω,诊断为单相低阻接地故障,应选用低压脉冲法测试故障距离。
一、故障线路情况描述及故障性质诊断
线路名址:哈尔滨经北线 电压等级:66kv
绝缘类型:单芯 XLPE 绝缘 绝缘电阻:16Ω
1.电缆事故描述:
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及保证供电的可靠性,哈尔滨供电公司决定在已经运行10纬变到北马变的线路上向中央变新敷设一条分支电缆线路,分支线与北线之间采用T形接头形式连接。做好接头后,进行耐压试验时,因为有新旧两种电缆,经协商定为:如果电缆及T形接头能够在额定电压下运行24h则视为合格。电缆敷设情况如图 7-117 所示,其中1“、2*、4#、5"为交叉互连接头,3"为直通接头,A T形接头。
在北马变将经北线开关合上,1h后发现C相发生接地故障,电压降至2000V。调度通知电缆工区查找故障。
2. 故障性质诊断:
图34-1 电缆敷设示意图
电缆工区试验班赶到现场后,首先在经纬变侧对经北线C相进行绝缘测试。发现 C 相的绝缘只有16Ω,诊断为单相低阻接地故障,应选用低压脉冲法测试故障距离。
二、电缆故障测试仪器
三、电缆故障测距与定位过程
为使故障测试能够顺利进行,需要将直通接头(3#)的接地打开,另外四个绝缘交叉互连接头的金属护套由交叉互联改为直通。由于4#、5#两个接头的接地箱因道路施工等原因无法打开。为了抢时间,决定在暂时不打开4#、5#接地箱的情况下对电缆进行测距。首先,采用低压脉冲法测距,在波形上无法看到故障点。后改为用脉冲电流法测距,对电缆进行冲闪放电,得到的脉冲电流波形比较混乱,判断困难,虽然有几个怀疑点,经听测均不是故障点。
因为在电缆送电前,我们为了观察和保留带T形接头电缆线路的正常波形,曾经在北马变侧对该线路采集了完整的低压脉冲波形(见图34-2)。所以决定第二天到北马变侧采集波形与之进行比较,同时要求务必将4#、5#接地箱的交叉互联改为直通。
图34-2电缆T形接头反射波形
将在北马变采集的故障波形与正常波形比较后,仍无法判断故障点的位置。这时4#、5#接地箱的接地线已经改为直通,经协商决定在经纬变侧继续对电缆加压冲闪。这时,大家突然想到T形接头的地线没有处理,因此,冲闪前要求在T形接头处先将经纬变至中央变的地线打开,而与北马变的连接保持。同时考虑到由于阻值较低(16Ω),曾采用音频感应法及高阻定点法均不理想,故决定加大冲击能量改变故障电阻,随后再对电缆进行冲闪测试。电压升至25kV时球间隙放电,但声音不大,同时脉冲电流法没有采到故障波形,凭经验判断故障点没有放电或故障点不在经北线线路上。降压放电后,在T形接头处先将经纬变至中央变的地线接上,将经纬变至北马变的地线打开。再次对电缆加压冲闪,电压升至25kV时球间隙放电声音巨大,同时脉冲电流的波形显示出故障点距经纬变1421m,如图34-3所示。由此判断故障点在新敷设的支线路上。经声磁同步精确定点在距经纬变1420m处找到故障点。故障点距T形接头28.5m 左右,由外力破坏引起的。
图34-3 脉冲电流测故障波形
四、电缆故障检测事后分析
此次故障接地电阻仅为16Ω,采用低压脉冲法应该直接可以看到故障波形,而为什么最初却没有看到故障点呢?
这是因为对T形接头电缆来说,T形接头的出现主要相当于在T接处增加一个较大的电容(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电感,我们此次忽略不记),大电容对于低压脉冲信号相当于短路。
同时由于本次测试线路较长,仪器采用的范围是2752m,波速度为172m/us,这时的脉冲宽度为640ns,这样一个脉宽的距离为:X=0.64x172/2m=55m。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若同时有两个故障波形反射,这两个故障之间的距离应大于55m,否则第一个波形就会和第二个波形叠加到一起。而此次故障点与T形接头只相距28.5m,其故障点的低阻反射波因与T形接头的容性反射波相叠加而被掩盖,没有显示出来,给此次测试带来了麻烦,走了弯路。
测试体会:
1.通过此次带T形接头线路故障的查找,发现首先经改变T形接头处地线的连接方式,判断故障点的方向,对故障查找较为便捷。当故障点完全击穿放电时即使T形接头处没有改变地线连接方式,通过脉冲电流法、二次脉冲法,均可轻松得到较为标准的波形。
2. 在这种故障点接地电阻很低而音频感应法又不太好用时,通常可以通过改变护套的接地方式,向护套中施加高压脉冲,对大地放电,再用声磁同步法精确定点。故障定点仍然困难时,可用跨步电压法判断一下故障的大致位置,以缩小故障的定点范围。
3.存在交叉互联接地装置的单芯电缆,在查找故障时务必先将护套的交叉互联改为直通连接,直通头的接地线亦应打开。